http://programme.rthk.hk/rthk/tv/programme.php?name=tv/hkcc&d=2013-11-10&m=episode

  在〈Kindness of Strangers〉這篇曾提過,粵語老師推薦我一個網站,裡面有許多探討社會議題的短片,讓我上去看看,練習聽力,並且簡述內容、說說自己的心得,練習 口說。上禮拜的作業我選了「古洞不息」這個短片,講因新界東北的發展計畫,香港僅存的兩間醬園和鋸木廠被迫搬遷,老闆與員工都不知如何是好,那時我便想到 苗栗張藥房;本週新的影片叫「重建輓歌」,講觀塘地區的重建計畫,也勒令居民搬遷,大多居民紛紛遷走,但仍有少部分商家與住戶因政府的賠償與安置不合理而 不願接受,因而遭致強拆,與文林苑或張藥房的情況又更相似。

  其中一位不願遷走的住戶謝女士便說,有些人覺得她很貪心,有了賠償還嫌不夠,但她也委屈地說,政府答應賠償七年以下屋齡的房價,實際上卻遠遠不足, 她只能買到三、四十年屋齡的房子,若買了,那不久後會不會又要重建?她努力找房子,但總找不到適合的,眼看鄰居一個個搬走,大樓一片黑漆,心裡的壓力與孤 單可想而知。

  影片裡也提到,重建局將業權收回,蓋新大樓,房價往往漲好幾倍,明明是政府機關,卻因此獲得許多利益,與建商成為最大贏家。這樣的政府,怎麼能令人 信任?這些不願搬遷的住戶被控強佔官地,他們只能綁起白布條至法院抗議,然而他們自己也知道這是場毫無希望的官司,這樣的場景何其熟悉。

  雖然我始終無法肯定地說孰是孰非,不過若站在他們的立場來看,台灣算是幸運了吧,至少還有許多青年聲援。昨天學姐說台灣的社會運動參與算得上亞洲數 一數二,像香港的同志大遊行約莫只有五千人,我也沒看到媒體太多的報導;這次影片裡的抗議行動只有寥寥十人左右,自己都有氣無力地喊著,光看都替他們感到 絕望了。

  之前總是以旁觀的角度看待這類的事,其實現在我也算是直接受影響的一員,因桃園航空城的計畫預計收回的土地中便有我們家的祖產。我聽到的說法是,土 地收回後,等重建好,會再分發新的房子給我們,但只有原來的十分之四,且位置不定。然而我們家大多人是贊成的,因為那塊祖產對現在的我們來說並無用處,如 果能因此換到新的房子,就算小一點、遠一點,又有何妨?──他們是這樣想的。但是對我堂姐及其他堂伯等親戚來說便不然,他們有些尚在耕種,或者生於斯、長 於斯,因而不同意。我爸尊重多數親戚的意見,我媽對我堂姐則不免有些小抱怨,認為在那邊實行有機無農藥耕作的她太不切實際,我哥針對這個問題還與大伯、二 伯等討論過,我自己則多扮演聽的角色,無暇與無權涉入太多,不過最近新聞漸漸多了起來,看到時總還是有些五味雜陳的感覺。

  也許對那些堅持的住戶來說,最傷心的不是政府像不像土匪,而是身邊的人也都不支持,還要背上貪心、不合作的罵名。如此來看張森文的溺斃,似乎又更沉重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wa06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