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後想談談李榮浩。同樣的,會知道這個歌手也是出於她的介紹,說喜歡〈李白〉第二次副歌後的吉他solo,可是歌詞寫得很差,這次我跟她完全同感XD不過不同於陳粒的冷門,我也因此發現李榮浩其實出了三張專輯(嚴格來說應該算兩張吧),在〈哎呀〉這首歌下面的留言,還有人說「陳奕迅的時代已經過去」,這話當然需要保留,但也可見他該算是小有名氣的歌手了,是我自己與世隔絕太久,孤陋寡聞XD(對啊,都得了金曲獎新人獎...)
(後來在youtube找到下面這個,應該算是歌迷自製合輯吧,歡迎搭配文章服用XD)
真要說起來,他最大的特色在於真假音的轉換(或者可以把那對三角形眼睛也算入XD),其他的好像也說不太出什麼所以然,可是奇怪的是,他專輯的歌就是每首都好好聽。相信大家都有經驗,一張專輯裡總會有幾首歌是自己不喜歡的,不過我聽完他發行的25首歌,除了〈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兒野〉外,幾乎是每首都喜歡,這對我來說還真是史無前例的事。就連翻唱舊歌也令人驚艷,像是〈有一個姑娘〉一般是大家比較少翻唱的歌,而他在改編之後完全唱出了跟原版不同的味道,少了少女的俏皮,代之以男子的溫柔深情,並且充分發揮其真假音轉換的特長,予人懷念之餘又有全新的聽覺感受。
〈不留〉則又是另一番樣貌。其實像這種原唱特色相當顯明的歌,很容易就會被它帶著走,就好像你去KTV吧,大家點王菲的歌都會不自覺帶了她的尾音,點蘇打綠的歌就會個個變青峰,但其實這些歌手的特色也是兩面刃,久了容易讓人覺得千篇一律,因此李榮浩反向利用了這種特點,將〈不留〉唱得全然不像王菲,卻又同時保留了那首歌本身的獨特,傳達出新的詮釋,讓它不再是一種空靈、輕描淡寫似的無可奈何,而是碎碎念似的低語呢喃,在一句句的疊沓中加入自己的層次,於是你幾乎忘記那是一個舊作品,而會以為是首新的歌,有了新的生命。
他的歌還有另一個也頗令我感興趣的特點,在於有許多唱個別職業的,而且這些職業都是演藝圈相關,如〈作曲家〉、〈演員和歌手〉、〈喜劇之王〉,而這是其他歌手較少涉獵的題材(以我相當淺薄的印象所及,能馬上想到的就是陳綺貞的〈吉他手〉),因為大多數的歌都是描寫一種抽象情感,例如愛、恨、難過、成長、家等等,或者以這些情感為基礎寫一個故事,之所以如此也很容易理解,就像我以前講過的,因為這種抽象情感或故事較能讓聽者代入自身達到共鳴,作詞者只是代替大家發言、說出大家共同的感覺,再藉由歌手的嘴巴唱出,最容易達到動人的效果,進而受到大家的歡迎。相反的,這些個別職業的經歷較為狹隘、獨立,碰的人自然較少,因此看到李榮浩不過25首歌居然就有3首這類型的(本來還把〈模特〉也列入,後來發現這個模特指的是櫥窗裡的假人而非模特兒XD),不免感到意外。
〈喜劇之王〉原本歌名為〈尹天仇〉,很明顯針對周星馳的電影《喜劇之王》,是以要說這首歌是寫個別職業好像也不太算,不過基本上整首歌的主旨還是在講扮演一個丑角的心情(不只是電影中的丑角,也是人生中要將悲劇演成喜劇的丑角),所以還是把它納入了。這首是黃偉文填的詞,李榮浩的曲,其實有點好奇為什麼不讓香港人唱,感覺應該更為貼切,因為裡面有「拍拖」、「港產片」等詞,不過李也還是有把那種諷刺的哀傷感唱出來就是。至於〈演員和歌手〉則是跟陳坤的對唱,有趣的是,李為歌手陳為演員(兼歌手),卻是李唱演員的段子,陳唱歌手的段子,後來將兩者同樣視為表演者一起唱了。其實李的歌歌詞都沒有什麼出奇之處,有些甚至明顯湊韻不知所云,但這三首歌的共同特點是同樣關注到表演者的辛酸,可以說他身在演藝圈中唱自我之心情,可貴之處便在於其中的自覺意識而非市場趨向的討好。(事實上,〈吉他手〉採取的也是迷妹角度,而非自我自白)
不過在聽的時候也發現一個頗為嚴重的缺點,就是〈模特〉和〈李白〉的前幾句曲調有些相似。昨天才跟她提到,只不過幾首歌如果就有讓人感到重複或者自我抄襲的感覺,那會顯示出那位創作者的才氣不足,例如陳粒的〈如也〉也用了〈走馬〉中的部分句式,一再重複的「貪得」二字則是她另一首歌的歌名...如果她是刻意要讓〈如也〉呈現熔爐的感覺倒也無妨,不過這樣的話就得將專輯裡的其他歌亦抽取部分元素放入,而現在看來顯然沒有。因此不論是李榮浩還是陳粒,在這部分都讓我扣了點分,尤其李榮浩的〈兩個人〉和〈太坦白〉更被懷疑有抄襲外國歌手之嫌,基於對中國人過於不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印象,也就沒辦法喜歡或推崇了,其實心裡是一種惋惜。
她以前問我最喜歡娜個歌手,而我回答不出來,從前聽的歌、喜歡的歌大多是某人發掘的,現在聽的歌、喜歡的歌大多是她發掘的,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就是沒辦法很喜歡哪位特定歌手,總在別人問起的時候感到焦慮,好像什麼都聽、很多都覺得不錯,會顯得很沒主見很沒自己的看法一樣,連想聽場演唱會都想不到可以聽誰的,到底這樣的「不崇拜」算是一種理性呢?還是自己喜歡什麼都不知道的混沌?不過聽個歌都有尋找自我定位的壓力,看來我確實活得太累了XD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