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黑鏡》是英國的劇集,目前兩季共六集,還有一個聖誕特集,彼此之間劇情並不連貫,每集有每集各自的主題,唯一共有的是個大主旨──背景皆為科技高度發達的社會,重在反映人性,相當具有反思空間。

  一

  因為A說第一集很噁心,所以我是從第二集開始看的。這集的科技衝突感相當強烈,一進入畫面就是個四面皆虛擬螢幕的空間,便連浴室的鏡子亦然,擠牙膏時會從螢幕顯示扣除的點數,這個點數便相當於擁有的金錢。螢幕上不時會出現廣告,同樣需要扣除點數才能跳過,對此一諷刺現象在之後的劇情中將有更大的發揮。

  在這個社會,大家「工作」的方式便是在一個像是健身房的地方踩腳踏車,我一開始覺得很疑惑,覺得這樣賺錢不是太簡單了嗎?看到後來才知道,劇集之所以選擇踩腳踏車這樣一個方式,只是象徵工作那種日復一日的無聊,你一旦踩了上去,便得跟著他的節奏運作,沒有任何創造空間,只能盯著螢幕,或者看著自己的虛擬形象騎腳踏車在無盡的路上奔馳,或者為自己的虛擬形象添購配件(而現實生活中,大家的穿著都是同一套素面灰衣服),或者花錢觀看選擇不多的節目,這些節目包括嘲笑胖子的整人娛樂節目、A片、歌唱選秀、談話節目等等,內中的象徵意義亦是不言可喻,如整人節目便是藉由嘲笑別人、看別人痛苦來博取自己的快樂,A片自然就是性慾的滿足,至於另外兩個之後會再提。

  除了節目之外,角色的設計也是精簡而富有象徵性,像是主角旁邊那位踩單車的就是這兩類節目的愛好者,在清潔人員經過他身後時,因為螢幕的投射讓他大怒罵道:「我花錢買了這節目,你的身影卻映了進來,我的心情都被你破壞了!」(只是大意,非原文)語言中充滿對清潔人員的歧視與嘲笑,這種人便是典型的平庸之惡(非漢娜鄂蘭之概念),他甘於自身毫無意義的生活,因為還有比他境況更不好的人能讓他表現優越;只要有一點娛樂與享受便滿足,照單全收,不會去反思那些節目有什麼問題,也不會想要逃脫或批判,反而是將節目中灌輸的觀念一再示現,是最為擁護、貫徹這種畸形變態社會框架與規則的人。第二種是對什麼都漠不關心的邊緣者,他並不像前面那個人如此醜陋,態度是較為中立甚至帶有些許良善的,可是他仍然不會關心或反思社會的問題,而更在意自己的虛擬人物裝扮,並且很容易受到煽動而從眾,就連自己喜歡的女生被引誘成為女優,雖有猶豫,後來還是跟著支持鼓譟,因為成為女優後他也能觀看,也是既得利益者...這兩個角色是戲裡個性最鮮明的,雖然稍嫌平板,悲哀的是你還是會不停聯想到,自己身邊正是充斥著這種人。

  另外還有兩個戲份較少的配角,也是有她們自己的代表性,一個是在選秀節目中,因為外型不出眾而備受冷落的參賽者,她抗議社會的不公,自己先來許久卻總是得不到入場機會,聲稱自己具有才華、會唱歌卻淪為外貌協會的犧牲品。然而劇集後段她終於有機會上場時,所謂的才華卻是慘不忍睹,也就是個只會大聲嚷嚷、自以為是,其實根本是個不符她所說的紙老虎。這個角色的安排相當有意思,原本看到前面會令人為她叫屈,因為社會的不公正也是大家常有的切身體驗;然而,儘管她抗議有理,是亟需批判的,但事實上她卻沒有自己所想的那麼好,也就是說,她搭著公平正義的順風車便以為能夠理直氣壯了,卻並沒有真材實料,也不懂得反思或進取,反而比那些赤裸裸的醜惡更讓人失望。編劇當然可以讓這角色真的有才華,以符合觀眾的期待,可是最後這樣的急轉直下不禁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間。第二個是暗戀男主角的女生,這個角色更加影薄,可是卻是我認為整部劇裡形象最好的一個,她雖也忌妒女主角,可是看到女主角成為女優同樣難受;她支持男主角──儘管對方完全不看她一眼──默默加油打氣,為他的理想而感動,但看到男主角終究還是墮落,自己也終究還是只能繼續踩單車,那種絕望感令人心痛。

  最後是兩個主角。女主角是整部劇裡的第一個希望,她有才華(會唱歌)、具創造力,她摺了紙企鵝放在單車上,為這個無活力的空間增添了一絲活潑──雖然那企鵝也是馬上被清潔人員當作垃圾收走。她的美貌引起男主角的注意,在廁所裡的歌聲更進一步打動他,她是男主角渴求的光芒,是尚未被這個變態社會污染的真實,於是男主角鼓勵她參加選秀節目,希望能讓更多人聽到這份感動。實現夢想的入場券很貴,不過男主角因為繼承了哥哥的遺產擁有一大筆錢,他將這筆錢幾乎全數送給女主角以幫她圓夢,然而他想不到的是,女主角在上台前喝了主辦單位準備的迷幻飲料,最後唱完,雖然三位評審都同意她的歌聲與才華,卻因為她的「美貌」導致「無法專心聽歌」的結果,甚至以歌手業太過飽和無法出頭的理由,被男女評審一同推給負責製作A片的另一位評審,女主角一開始當然不願意,但她在台上面對男評審的咄咄逼人,給她當女優過著優渥生活v.s.回去踩單車的限時二選一,加上全場觀眾的鼓譟,在迷幻飲料影響下她還是屈服了。而無力阻止的男主角付出所有財產卻得到這種結果,同時四邊螢幕又不時播放著女主角當女優後的畫面,甚至沒錢跳過廣告,只能眼睜睜看著(眼睛閉上廣告也只是暫時暫停,並會一直有聲音要他睜眼繼續觀看),瀕臨崩潰的他決定報復。

  男主角開始拚命省錢、賺錢,閒暇之餘練習舞蹈,終於有天讓他賺到了入場費的費用,他再次來到這個舞台上,並且因評審想要「找個看起來比較特殊的人」而獲得入場機會(他是黑人,這裡當然也充滿諷刺)。他利用之前一直保留的女主角給他的迷幻飲料空瓶騙過工作人員,帶著清醒上台,還有藏在身後的小刀,說要獻上「一段特別的表演」。開始表演舞蹈之後,看似熱情脫衣而後秀出小刀,揚言不聽他說話便自殺。評審一開始不想理會他的威脅,後來基於好奇還是讓他講,於是他聲嘶力竭地控訴這個社會的虛偽不真,將三個評審罵得灰頭土臉,全場鴉雀無聲。可是結束的時候,評審卻以為這段插曲也是表演的一部分,甚而稱讚他具有激起大家熱情的能力,應承開個節目給他,要他在節目裡就這樣以這種態度「罵」半小時。男主角當然錯愕,但他這時候也面臨了二選一──去當節目主持人過著優渥生活v.s.回去踩單車,在全場鼓譟聲中,即使他這次沒有喝迷幻飲料,卻也妥協了。

  A因此認為這是群眾壓力的可怕與影響力,而我卻認為劇裡想表達的除了這層面外,其實更在於不論清醒與否,面對利益誘惑之時很少人能夠堅持初衷,當你一無所有之時可以義憤填膺地抱怨社會、充滿理想,可是當你有機會成為上層階級之一份子,過著更好的生活,那些理想也往往消失無蹤,而讓自己成為社會結構的共犯。我之所以如此認為,因女主角在參賽之前也折了一個紙企鵝給男主角,在那段拚命存錢的日子裡,那隻紙企鵝一直被藏在床下,陪著他完成這個控訴,然而劇集最後他住到了更好、更寬敞的地方,有柳橙汁可喝而不再是販賣機裡的基因培植水果,桌上也換成了更大隻、更精美的木雕(陶瓷?)實體企鵝,他從前從那隻紙企鵝上看到真實與活力,現在透過這隻企鵝裝飾來安慰自己,不過也是個美好的謊言而已。

  看完這一集其實會讓人心情相當沉重,因為最後的結局依然是徒勞無功,那些反映惡的角色也就罷了,最令人難受的是看到美好的女主角墮落,看到有抱負、行動力的男主角墮落,而暗戀男主角的配角(其實這角色可說最近於觀眾)則是無能為力。社會結構、集體之惡如此強大不可撼動,這樣的權力宰制或許在劇集中是演得誇張了,但其實無時無刻在我們的社會上演,只是多數人不會發現自己身在其中,而發現的旁觀者也難以挽救。那麼,看到這樣的結局,又怎麼可能不悲觀呢?

  二

  後來先看了第三集,再看第一集。看完第一集後我突然明白為什麼A會這麼看重第二集的群眾影響力,因為第一集便透漏了這個部分。這是一個有關政治與輿論間的故事,劇集以極荒謬的綁匪要求──要求英國首相與豬做愛,並在電視台中放送,不然便撕了廣受民眾歡迎的公主的票。整個劇情便在這個荒謬要求的時間限制下推動,從最初首相堅決不答應,到最後各種揪出綁匪的行動都失敗之後,首相在輿論壓力之下不得不照做,而最諷刺的地方在於,其實綁匪早在限制時間之前便放出了公主,但因為全國人民都待在家裡看轉播,街上空無一人,以至於結束之後大家才發現公主的影蹤。荒謬的要求襯托荒謬的政治,荒謬的人民,政治人物為了民意可以無所不用其極,做出任何犧牲鞏固地位(當然,這樣講也是苛責了,畢竟戲裡的首相其實很讓人同情,而且到底是出於救人);人民則完全是一種看好戲的心態,就算播放前有難以入耳的電磁波希望人民關電視,也有警告標語表示保有這影片是違法的,大家還是錄影、湊在一起觀看,充分顯示民眾的嗜血,與輿論的民粹效果。

  主題類似的還有第六集,一個脫口秀節目上的卡通人物「沃爾多熊」因為跟政治人物針鋒相對,總是用幽默的語言嘲諷,因此博得民眾相當大的好感,電視台為了造勢,甚至讓沃爾多熊登記參選引發話題,可扮演該卡通人物的喜劇演員男主角卻對此相當反感,他並不想要從政,也清楚知道自己各種批駁其實毫無建設性,只是迎合了大家的情緒所以大家愛聽,但並不健康。然而他制止不了這樣的趨勢,沃爾多熊越來越紅,終於他在一次宣傳中要群眾不要投票給他,最後遭到解聘流浪街頭,而選舉結果沃爾多熊的票數雖未能撼動保守派的政治人物(因為該地區是保守派鐵倉),卻甚至贏過另一大黨的參選人──那個他其實有些好感還曾經共享魚水之歡的朋友。

  沃爾多熊最初就是他的化身,是他一手捧起,他以為自己無可取代,卻發現他錯了,其實民眾想聽的就只是那些沒建設性的嘲諷話,不會在意背後是從誰的口中說出。他在街頭看到的全是沃爾多熊的代言廣告,憤而砸牆而遭警方抓走,不會有人相信他曾經就是沃爾多熊。事實上,現今台灣社會也越來越多這樣的人,尤其講話越酸越賤越偏激的,就越吸引大家的推崇,因全世界的政府少有討人民喜歡的,只要跟政府相對者往往就會成為英雄,進而愈發不問是非。這次的反課綱爭議我也看了很多,雖然我的立場也是傾向反課綱,可是我卻對失控的社會氛圍感到厭倦,對一再重複的政府黑箱、學生衝撞、警察抓人感到厭倦,也許從美學的角度而言,我真心討厭重複、無創造力的事物與思想(就連現在動不動喵星人,什麼都用貓賣萌,什麼文創產品都是貓,愛貓如我竟也生厭),就連兩方對立的用語都跟太陽花那時沒什麼不同,可以知道不管是政府還是人民都毫無進步,可是這種話又是大家不愛聽的,講了有什麼用。

  第三集則講記憶、真實與愛情中的嫉妒,A說她不能同理,而我其實很感同身受,因為自己在失戀那時,就好像那個因為嫉妒而瘋狂而變態的男主角,只是沒他誇張罷了。如果未來科技發展能夠讓你記得所有事,想看什麼回憶就隨時在腦中叫出,還可以跟別人一同觀看,你覺得這是件好事嗎?拜此科技所賜,人類再無遺忘,且是真真正正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因此一旦說謊便很容易被抓包,且完全無法抵賴。男主角發現了妻子跟一位朋友其實是前男女朋友的關係,並且糾結於妻子過去說的種種謊言,站在妻子的角度,因為這段情已過去,為了不讓男主角胡思亂想而輕描淡寫地撒謊,而今被揪出只能用更多的謊來圓;站在男主角的角度,則是發現自己一次又一次被欺騙而怒不可遏,最後甚至走火入魔,強迫妻子叫出跟前男友做愛的回憶讓他確認是否有戴保險套,確認女兒是不是他的...故事結局是妻子受不了,離開了他,而他在家中也不堪那些觸景生情,時時跳出的回憶,決定將記憶裝置從腦中取出。

  在這故事中,妻子固然可憐,丈夫固然瘋狂,但卻也值得同情。值得思考的是真實與謊言的關係,以及在感情或者人際關係之中,我們應該持怎樣的態度面對。

  第四集也在講愛情,或者該說面對失去。其實這集跟其他幾集比起來算是比較溫馨的了,至少不會感覺自身要被黑暗、悲觀與絕望吞噬,雖然A覺得很像恐怖片XD大意是說,女主角的丈夫車禍過世,她難以接受的同時,甚至發現自己懷了他的遺腹子,後來在葬禮上一個朋友幫她註冊了一個服務,便是輸入其丈夫的名字「艾什」,讓電腦搜尋他從前在網路上的貼文以模擬其個性,因此生出一虛擬形象來跟女主角對話。最初是打字,女主角驚訝於此電腦的模擬栩栩如生,並感到失去的情感重新找到慰藉;後來該電腦在聽過艾什的聲音之後,進一步模仿了聲線,他們開始用電話交談,女主角雖能查知電腦與艾什的許多歧異,但仍然越來越依賴;最後電腦告知女主角還有個正在實驗的最新服務,要價不斐──便是造出像艾什的機器人,除了說話與個性之外,長相跟身材更是完全仿真,有那些無法取得資料的小細節(例如身上的痣)也可以在女主角告知之後馬上顯現,甚至能夠做愛...不過同居相處之後,機器人與艾什的差別又更明顯,例如女主角說什麼機器人都聽,但真正的艾什是不會這麼屈就的;且機器人的許多習性也嚇到共枕的女主角,包括不用闔眼睡覺等等。於是女主角雖然早知他是機器人,以為自己有足夠的心理準備,終究還是發現她投射了太多期待與依賴,實際上過去的美好是科技怎麼發達都找不回的。

  劇情中段,女主角的姊姊曾經無預警地到她家看看她過得好不好,後來在浴室看到機器人艾什的衣服,以為女主角已經找到了新對象,還恭喜她終於向前看,而女主角當然是什麼都不敢說。故事最後女主角已經生下了女兒,在一次慶生,女兒跟媽媽多要了一塊蛋糕,以一種朋友的態度拿上閣樓儲物室給機器人艾什,而女主角雖然知道,也只是在下面等著,顯示其矛盾的心理情感。這一集的反思成分雖然沒有其他幾集重,不過呈現的是一種較為內斂、難以言說的情緒,也可細細體會。

  三

  而其實最讓我震撼的是第五集和聖誕特集。這兩集討論罪與罰,讓我激賞的除了它的內容之外,還在演出方式,先是埋了一點謎,後來劇情翻轉得突如其來、出乎意料,要讓觀眾在這短短的思想立場轉換之際思考何謂正義。兩集的共通點在於皆採用了壞人的視角──當然你一開始不知道他是壞人。事實上第四集最初,女主角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,只知道自己一出門就被追殺,而身邊充斥的是顧著拍照完全不伸出援手的旁觀者們。看到這時我原本以為這集是要批判「看客」的行為,後來才知道這還不是主旨,只是其中一部分。女主角在被追殺過程中結識另一女生(我的菜耶好美XD),聽她說眾人都被「白熊」電磁波控制,變成大家都是旁觀者,而有些沒被控制的人發現這種現象後,知道自己做什麼事都不會有人阻撓,於是便肆無忌憚地獵殺其他沒被影響的人。這是第一個值得反思的地方──現代社會雖不至於到大家都旁觀這麼誇張,可是早在魯迅就提出了中國人喜歡看執行死刑的場面,這是旁觀者的嗜血部分;再者,是否如果大家都變旁觀者,人們的惡性就會無止盡的膨脹發揚,第一個想到的事是盡情為非作歹、殺人當樂趣?是否人們之所以不為惡,真的只是因為法律的限制與別人的批判、眼光?

  而後那個女生提議要炸掉「白熊」的信號發送塔,帶著女主角到達之後他們還是被獵人追上,雙雙被敲暈不省人事。女主角醒來發現自己在一個舞台中央,被綁在椅子上,下面是許多的觀眾,而跟她一起逃亡的那個女生、獵人們、被獵人殺掉的男生竟好好的站在一旁,這時主持人才揭開一切謎團,原來這是一場表演,女主角的男友過去綁架一個小女孩並撕票,她非但沒阻止甚至旁觀一切、錄下小女孩的畫面,而後她男友在獄中自殺,於是大家找她報復,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,讓她感受危險時沒人伸出援手、大家都旁觀的那種痛苦。為了這個表演,演出場地被命名為「白熊正義公園」,入場觀眾就是那些旁觀者,而女主角則是每天晚上要被強迫打入遺忘的藥,讓她每天在什麼都忘記的情況下醒來,一再重複這個過程。

  於是,這個反轉衝擊是相當劇烈的。之前我論《紙牌屋》的時候有談到主角容易讓觀眾有帶入的心理,因此當弗蘭克作惡之時有種複雜的感覺;這次更絕了,劇集前半段都是讓觀眾完全地同情女主角,跟著她一起緊張、逃亡,想要炸掉這個邪惡的信號塔,然而最後才發現她是個殘忍的殺人幫兇,那麼這樣的處罰是否是對的呢?是否真的是實行了正義呢?

  我相信多數人會覺得她雖然有罪,可是這樣的處罰太過殘忍不人道。這個議題無疑會令人想到廢死,許多反廢死的人說殺人犯不需要有人權,認為命只能用命來抵,死刑就是國家代替大家執行正義,雖然跟劇的情況不同但還是有些相似性,例如女主角的處罰方式就是「她怎麼對別人,別人就怎麼對她」的一命抵一命模式。如果你覺得劇裡的處罰不人道,那是否有無人權的判斷還是在於罪刑內容,若該位女主角是殺人犯,這樣的處罰是否就可以接受了?又,若處罰不是由國家來執行,而是將權力下放給人民(能成立一個「正義公園」,做這樣的表演,肯定要經過當地政府同意的吧),他們這樣做是否就真叫做正義了呢?若你是其中一員,是否就真能問心無愧呢?

  所以說得好聽讓國家代替大家執行正義,其實只是因為沒人想沾染這樣的血腥而更傾向當旁觀者,非受害人喊著「正義得以聲張」,更多只是助長看客的殘忍心態。以牙還牙的方法是否為真正義,是否真是替天行道,抑或只是訴諸感情的「大快人心」?

  至於聖誕特集算是由很多個故事組成,男主角同樣是醒來而不知自己身在何處,所能看到的是房子裡另一個陌生的男子(簡稱男二)。男二開始跟他聊天,以自己的故事拉近距離,他說道自己能讀懂人心,於是幫助單身宅男把妹,透過特殊的科技,而能讓他與其他線上群組的人看到宅男眼中見到的一切景象,並隨時提點宅男該怎麼應對、行動。整個過程看來順利,宅男成功跟一個不愛交際的美女攀談,美女甚至主動開口邀請他一起回家...然而,原來那個美女看到宅男與群組的人談話,以為跟她一樣是人格分裂者在自言自語,邀他回家是為了幫他解脫,餵他毒藥,目睹這一幕的男二立刻切斷連線準備逃走,卻被妻子發現,他們因此吵了一架,而男二就此被妻子屏蔽。

  屏蔽這個功能是這集的關鍵,所謂屏蔽就好像妳在facebook上封鎖別人一樣,但是更嚴重,因為這個科技是無法從人體中取出的,被屏蔽者將永遠看不到屏蔽者,只能看到一團模糊的銀色輪廓,說的話對方也聽不見,也就是不只是虛擬世界,而是你整個人將從他的生活中隔離開來,甚至過往的合照只要有屏蔽者,也同樣會變成銀色輪廓,除非他主動解除。接著男二讓男主角猜自己的職業,開始切入第二個故事,他提到自己負責與人們被抽出的「意識體」溝通,讓他乖乖進行自己的工作。這個意識體擁有被抽取者的思想,沒有身體,最開始他相當無法接受自己被獨立出來,關在一個小空間裡面,要做著叫「自己」起床、安排行程等工作(即使現實中的自己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才進行抽意識體的手術),而男二就要想辦法讓意識體屈服,辦法便是讓他感受時間流逝而無事可做(意識體感受到的時間可以從外部隨意設定,可能一秒就等於裡面一年)。終於意識體無法承受這樣的煎熬而同意工作,男主角同情該意識體,男二稱他善良,並猜測他是「善良做壞事」因而淪落至這個罕無人跡的屋子。

  「意識體」的設定相當新奇,也有兩個有趣的點值得玩味,第一是:當你的思想被抽取了部分,也知道自己沒有實體,卻還是會以為自己是個完整獨立的個體,而拒絕做沒有意義的工作;第二是:讓一個思想瀕臨崩潰的最好方法,就是讓他整天虛度沒有事做(甚至連睡覺都不行)。我想起今天A讓我看周國平談「無聊」,他說所謂無聊,就是有想做事的慾望卻沒有對象,人類常常有這個時刻,也許有事做卻提不起勁,這種感覺會讓自己跌入虛無的深淵,不過這種「無聊」通常不會持續太長久。在此,劇集設定這種方法對付意識體可說相當精到,除了因為它沒有肉身,無法進行生理的折磨,且這種長久的無聊無疑是最殘忍的精神折磨,又比生理的折磨更加難熬,要不崩潰大概都很難。

  在聽完男二的陳述之後,男主角因為有了共鳴而開口跟他分享自己的故事,原來他過往因為女朋友懷孕,對方卻不想要小孩而大吵一架後被屏蔽,之後他想盡辦法想要挽回,終於有一次看到女朋友出現在街上,趕緊上前懇求她解除屏蔽,但只是讓女生更加害怕而報警,因此這個屏蔽加上了法律效力,不只看不到,甚至不能靠近,還追溯至後代。男主角心灰意冷之餘,想起每年聖誕節女朋友都會回她爸爸家一起過,於是就悄悄躲在外圍偷看,一直看到小孩生出慢慢長大,他還買了個小禮物放在那邊等孩子發現...

  有天,男主角在新聞上看到一樁意外報導,裡面出現了女朋友的臉,原來只要申請者死亡就會自動取消法律屏蔽。男主角痛哭之後再度驅車前往看自己的小孩,終於得知是個女兒,終於可以靠近,然而當他將女兒轉過來面對自己之時,卻是個亞洲面孔...他一直到了這時候才知道自己戴了綠帽,無法接受的他進到女主角爸爸的家裡,跟他討自己的女兒而被驅趕,失去理智的男主角就這樣失手打了人,駕車離去。後來他被警察逮捕,但始終不發一語,接著不知為什麼便到了這間屋子,並且聽說小女孩躲了兩天知道沒人會來援救,在大雪之中走出這間偏遠的屋子,凍死在雪中。

  整個故事至此終於解了謎,原來男主角其實也是個意識體,而男二之所以跟他聊天就是為了套話,讓他自己承認自己犯下的罪以幫助警方結案。得到所需情報之後,男二立即抽了身,留下男主角的意識體在屋子中「服刑」,而男二也因此獲得交換條件,得到自由,然而他因目睹犯罪事件(第一個宅男的故事)而不報,還是要被警方處罰,這個處罰是──被全世界的人屏蔽。

  如果前面說意識體長久無事可做是種精神懲罰,終將崩潰,那麼男二這樣沒有人看得到自己、能夠跟自己溝通,其實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絕對孤獨的深淵?這個懲罰可說報應了他對待意識體的手段與冷血,重得令人不寒而慄。至於男主角,無疑也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,可是因為一次失手而要受到如此的精神折磨,雖然站在法律角度是罪有應得,但又何嘗不是重得令人唏噓。劇集最後,男主角認出那間屋子的樣子就是女朋友爸爸的屋子(設定意識體過了五年),裡面的收音機傳來聖誕歌曲,可是不論他怎麼摔,收音機仍然一再出現(因為這是一個虛擬空間),這首聖靈、溫暖的歌曲仍然一遍一遍的播放著,陪著只有他一個人的世界。

  如此冷酷淒清的白色聖誕讓人沉重,而屏蔽也總讓我回想起那段被封鎖的歲月,他以為斷了接觸好得更快,其實就是讓我像個犯人一般,承受令人崩潰的精神折磨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wa06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