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〈我難過〉因林宥嘉的演唱重新翻紅,而我在找陳昊宇片段的時候無意間找到這個,原來她也唱過啊XD不過穿這件衣服怎麼手臂看起來有點粗(囧)

  來到香港後,「華人星光大道」是唯一一個我每個禮拜都會看的台灣節目,雖然星光大道早就消沉,不管是選手越來越少亮眼的,還是其他選秀節目紛起的關 係,但我習慣有始有終,也喜歡藉著這個機會多聽些以前可能較少接觸的歌,所以一直看到了現在。而陳昊宇是這屆選手中外型或者歌聲都屬上乘的,不過她被陶子 封為宅男女神,搞得我好像也是宅男一樣不太爽XDDD(雖然無法否認我的確是有點這樣的氣質= =”)

  言歸正傳。我今天想要討論的主題是從這節目中觀察到的一種現象,其實這從好幾屆前就有這樣的趨勢:我習慣一邊看轉播,一邊上PTT看大家的討論增加 參與感,但常常會發現PTT上大家的感想與評審的評論不一定相合,有時鄉民們說難聽的,卻得到很高分;有時鄉民覺得超棒的,分數卻不一定好,在這樣的衝突 下,鄉民往往選擇相信自己,有些人會直接說評審中邪,有些人會說:「是我耳朵壞了嗎?」──他當然不是真的在反省自己是不是耳朵出了什麼問題,在那語境下 更像是質疑評審的耳朵出了問題。而跟評審意見一致之時,便會說「中肯」,也不一定因為評審所說的內容正確,只是因為他的想法與自己一樣罷了。除此之外,比 賽過程中各種看來很專業的評論語也不時出現,好像每個鄉民都具有絕對音感,輕輕鬆鬆就能聽出哪個選手走音,可以評論他們「聲音太硬」、「節奏不對」、「咬 字有問題」、「沒有感情」、「太油」…等等,身為一個對音樂並沒有這麼敏感的人,有時候不自覺便會被唬得一愣愣的,覺得他們說得好像很有道理,但誰知道這 些鄉民到底哪些是真的很有音樂底子?哪些又只是外行裝門道?

  這是一個專家逐漸被解構的社會,像這樣專家不被信任的狀況原因大概有三:一者,因為各種知識太容易學習,各個領域雖然仍有知名度之差異,但許多隱藏 在社會中的素人在專業技能、甚至經驗上面也不一定比他們差到哪去,於是越來越多人選擇相信自己而不盲從權威;二者,現在太多頂著專家頭銜招搖撞騙的人,不 管是電視台的「名嘴」或者其他領域,只要有一點背景、門路便能取得頭銜,但是不一定有真材實料(這也跟第一點息息相關,因為教育普及化,越來越多人具備判 斷的能力),加上節目綜藝化的效果,讓他們說的話的可信度又打了折扣;三者,則是從閱聽眾的角度而言,由於PTT的網路匿名背景具有保護的效果,故就算今 天你說的是錯的,也不用負太大的責任,畢竟會被人肉搜索的還是少數。且恰恰因沒有「專家」的招牌壓力,更可以肆無忌憚地大放厥詞,所以當越來越多人勇於表 達「我認為」、「我覺得」的個人觀感,看起來也形成一種小小的輿論。

  當然,要將PTT視為社會的縮影自然是有很多問題的,有些人也常常戲稱PTT為「反指標」;只是因為PTT使用者的組成份子與其傳媒型態特別容易彰 顯這樣的現象,而社會上多數人則往往是沉默者,或者只對少數親近的人發聲,於是便無從考察。不過對我而言,雖然我的意見也常常跟評審衝突,也常常覺得評審 浮誇,也很討厭社會上的一些「假」專家,但因為我清楚了解自己在音樂領域上是幼兒生,所以多半還是傾向相信評審多些,更不喜歡PTT某些過於自以為是的態 度,好像自己的意見最有價值,跟你意見不同的就都是廢話。

  其實PTT上這類的傲慢太多,但只要這樣的傳媒型態持續,那麼不管拍幾部電影,情況也不會改變吧。到最後還是只能套一句那上面的流行語:「跟鄉民認真就輸了。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wa06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