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校對的關係,重看了棟樑老師〈抒情主義與現代《楚辭》研究──梁啟超、梁宗岱與李長之〉一文(收錄於《人文中國學報》第22期,以及即將出版的《古典詩學的現代觀照》論文集中,有興趣者歡迎查找),文章內容談民國時期三種閱讀《楚辭》的抒情批評方式,三人之中,梁宗岱對當時索求屈原其人、其作真偽的情況感到反感,他認為那些人其中一個根據,是「某篇底風格或結構和其餘的不同或某幾篇太歧異,决不能出自一個作家底手」的「風格決定論」,反駁道:「我們只要稍加思索,便會知道全建立在這默契的臆斷上:藝術底創造既完全受外力支配,心靈底活動也只是單方面的。依照這臆斷,一個作家心情底動態,思想技巧底進展,完全是直線的:沒有紆迴,沒有起伏,沒有躊躇,更別說紛亂和變化,矛盾和衝突了。」也就是說,他反對這種「默契的臆斷」,相信一個作家心情的動態是起伏、甚至時有矛盾的,故不能以作品的風格或內容不同便肯定非同一人作。
- Aug 21 Mon 2017 15:07
談理解
- Aug 18 Fri 2017 12:14
今汝畫
很難得的,一次將三個人全夢了,也許是心靈深處確實接受三個人都成了過去式。夢是這樣的,在一間有木地板的房子裡,我在等待花花,便隨手翻了她放在地上的兩大疊雜物,其中一疊最上面是一本雜誌,我翻開來看到了Y的照片,然後看工作人員頁才知道Y當了那本雜誌的攝影師,還自己充當模特兒。另一疊最上面好像是張CD吧,歌手是A。
關於Y的印象還是蠻準確的,從以前她便喜歡攝影,也充分有可能在那樣一間文青雜誌社底下工作;至於A為何便成一個歌手,就有些費解了XD
- Aug 17 Thu 2017 19:18
懷念的
為了工作,最近重新接觸indesign、illustrator、photoshop,如果你好奇為什麼身為一個博士後研究員,工作時需要用到這些軟體,那麼我比你更好奇。
- Feb 28 Tue 2017 13:56
自尊
雖然上一篇才說讀者也需要頭銜,有趣的是,這個社會還是存在一種很矛盾的現象,那就是專家其實也常常被解構。(我最擅長的就是否定,否定別人也否定自己,所以像這樣前面剛講完馬上否定自己說法的情況,習慣就好。)
我記得以前在看歌唱節目時好像討論過這個議題,意思是說許多觀眾對於歌唱節目中的評審,不會因為他們是專業的而完全信奉,相反的,可能常常以一種相當有自信的方式表達自己不同的意見──喔我說得真是委婉,其實已經是到口出惡言的程度了。比如說:「這首歌五顆星?評審耳朵壞了嗎?」類似這樣的話語。
- Feb 28 Tue 2017 12:21
說詩
從臉書上觀看近來臺灣詩壇的動向,被人引得比較多的有幾個,如潘柏霖、徐珮芬、宋尚緯、陳繁齊等等,過往熟悉的林婉瑜、鯨向海、任明信等似乎都已成為被淘洗的一代,儘管這不過是幾年的時間,而他們也都年輕,不禁覺得,文學的世界著實殘忍。當然,從我的同溫層中取樣大概沒什麼代表性,而且說好聽是取樣,其實會引詩的也就那一兩個,意思就是,我的這個觀察,說到底也就是那一兩個人的喜好剛好近似吧。
這四個人中我比較喜歡徐珮芬,不過他們大抵有一個共同的趨向,就是文字都很淺白,只是在用意上出奇、打動別人。也許人心就是這麼奇怪的東西,越是不講道理的道理,越讓人感同身受,是以詩在這方面有了一些天生的優勢,因為詩不論在文法或者在想法上,都那麼要求不講道理。
- Feb 25 Sat 2017 17:51
有些自己理應這樣子活
把手機裡的遊戲刪了大半,只留下一個喜歡的跟一個加減玩的,跟幾個做得很有質感所以放著,其實都沒在玩的。然後想起不管是哪個時期哪個人,都曾因為我愛玩遊戲的死宅個性生氣,但那時候總是更加放任自己,反而現在沒人管,卻自主的使用空閒時間讀書,這種犯賤性格,始終如一。就好像,別人要我主動爭取機會我就特別討厭,別人叫我學英文增加競爭力我就特別排斥,一直到終於沒人理我的時候,我就會開始學習。
於是不得不承認,自己就適合一個人活,活該一個人活。